賦能觀點
AUG 15 2025
賦能觀點
main-img

對新創團隊而言,選擇投資人往往意味著選擇一種成長模式。除了資金本身,不同投資人所提供的策略資源、產業理解與網絡支持,也深刻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節奏與方向。

在思考「適合的投資人是誰」之前,不妨先從近年的市場變化談起,理解資本價值觀如何轉變,也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樣的投資關係,才能真正為創新願景加速。

content-img
從.com泡沫到行動網路時代:由流量驅動的創投二十年黃金期

在過去二十餘年的網路經濟時代,快速擴張、搶佔先機被廣泛視為有效的成長策略。無論是搜尋引擎、社群平台或新型電商,只要能在特定領域率先取得用戶與流量,就有機會透過規模優勢建立市場門檻,進一步穩固在該領域的領導地位。

這樣的環境形塑了創投產業的主流投資邏輯:以資本換取速度,以廣泛佈局爭取中長期報酬。即使多數投資最終歸零,只要押中少數具爆發力的公司,如 Google 或 Facebook,整體資本報酬仍可能遠高於平均,這正是過去二十年間,資本效率與技術突破相互強化下,所建立的主流成長模型。

流量紅利退場、AI技術普及,資本轉向結構性價值創造

過去二十年間,創投可透過廣泛資金布局、期待押中爆發性成長企業的策略,在流量紅利驅動與技術門檻相對較高的時代確實奏效。
然而,隨著紅利消退、技術普及,過去對於「流量等同競爭優勢」與「速度優於效率」,這套以資本與速度作為槓桿的成長公式正逐步失效。一方面,網路流量紅利趨於飽和,用戶獲取成本大幅攀升,加上隱私政策趨嚴與通膨壓力,使「砸錢換成長」的策略難以為繼。

另一方面,AI 工具普及大幅降低產品開發門檻,也讓競爭者更容易快速進入市場。當「速度」與「規模化能力」不再構成真正的競爭壁壘,企業若欲建立長期優勢,就必須回到根本能力的重構與深化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企業競爭力的核心也正悄然轉變。相較於單點創新 或擴張速度,真正具備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,往往能在以下三項難以複製的能力上建立深厚基礎:

・洞察力:看懂產業的運作規則與潛在變因,更快掌握未被明說的需求與價值空隙。
・數據力:從收集、分析到應用的整合能力,讓決策與產品體驗不斷自我優化。
・實戰力:在真實使用者回饋中快速迭代,縮短通往產品市場適配(PMF)的路徑。

創投角色轉型中:從廣佈資本到深度賦能

當企業所需的競爭力轉向深層、難以複製的能力建構,創投的角色也正在同步轉變。面對越來越難以僅靠資本規模取得壓倒性優勢的現實,創投如何走出資本優勢不再的時代?

許多投資人不再只是財務支持者,而是成為主動參與價值創造的「策略賦能者」。他們將自身的產業洞察、人才網絡與商業資源帶入團隊,與創業者共同打造具備長期價值的企業。

在國際市場中,美國知名創投 a16z 的實踐路徑提供了一個具啟發性的方向。a16z 合夥人團隊長期倡導「Full-Stack Startup」概念, 鼓勵創業團隊從一開始即掌握產品設計、供應鏈、行銷等關鍵環節,而非僅專注單一核心技術。這種做法雖提升了創業門檻,卻也讓企 業能更早建立自身護城河與競爭壁壘。為支撐這樣高整合的創業模式,a16z 也同步轉型為一套具備「策略賦能能力」的投資體系, 其具體作法包括:

  • 註冊為 RIA(Registered Investment Advisor):取得合法身份以跳脫純財務投資者定位,能夠依法深度參與企業從創立到上市後的各階段發展,強化投資人對公司治理與策略規劃的實質影響力。
  • 建立制度化專家平台:匯集各領域資深人才,協助新創團隊在招募、營運、行銷、品牌等關鍵能力上快速補強,讓創業團隊不必從零摸索,在早期就能站穩基本盤,專注於市場驗證與產品迭代。
  • 促進投資組合間的生態合作:透過內部媒合與資源整合,主動促成投資企業間的策略協作,形成互補優勢與集體成長的機會,進一步擴大單一團隊無法觸及的市場動能與執行深度。

從這些國外創投巨擘的參與模式中,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創投與創業者之間的關係應該如何被定義。在市場邏輯快速轉變的當下,創投不再只是評估回報與風險的資本角色,更像是與團隊並肩作戰、共同推進策略落地的深度協作夥伴。

從 a16z 所支持的 Coinbase、Anduril 等團隊的成長歷程中,我們可以看見,當創業團隊能在策略賦能與資源網絡的支持下更有系統地成長,其抗風險能力與組織延展性,往往更有機會優於單靠資金與速度推進的擴張模式。這樣的轉變,也映照出一現象:創業生態正在從競速導向,逐步轉向重視結構建立與能力養成的長線合作。未來,創投的真正價值,將體現在能否協助團隊打造難以被複製的策略能力與生態連結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波動的環境中與團隊共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,創造出具備長期價值的成長路徑。

參考資料